这简直就是我!世另我!小波奇和我太像啦!
扯!
(资料图)
肤白貌美(好像还隐藏身材了),体术超群(硬抗冰块洗浴和带水吹电扇的人物),有一群爱护包容自己的家人和悉心考虑自己的乐队朋友(破防了家人们),吉他技术超棒(练习时间6000+小时),网上粉丝5w(到我们这大概都50w+的程度)
所以你再好好考虑一下你说的这句话
(别骂了,别骂了哥。)
当然,你问我为什么骂的这么真实?
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我才是第一个破防的那个。
以上就当是我的发癫,用来排解一下我马上要蜷在被子里爆小珍珠的心情。
共鸣?我们和波奇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她遇到那些让人尴尬的事情时的奇思妙想以及随后整出来的那些让人眼前一黑的活吗?
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
在其他人的视角看来,每次气氛尴尬时候,波奇都能较早的感觉得到。
波奇就会突然自动整活,以改变尴尬的处境和现状。
然后让现场气氛更尴尬。
那气氛尬的脚底能扣个三室一厅,让人经常会替她尴尬。
对于当中的一些情节,你会不禁一笑。
“整的活能这么眼花缭乱,波奇酱想象力真的好丰富!虽然是社恐,但波奇酱原来这么好玩呐!原来波奇酱……”
这是我们和她共鸣的根本原因吗?
我认为这只是我们喜欢她的原因,而非是我们代入她的根本原因。
幻想内容上的相合会是共鸣的原因吗?
是,但也不是本质原因。
作为一个曾经和波奇一样长时间胡思乱想的人,确实每天我都会有很多的幻想
可是幻想这东西它是顿顿不重样啊,不可能完全和波奇相合的。
因为诸多的不可抗因素,有时候我们连这种幻想上的相似也很难。
要是强行说的话,还得是我们和波奇有过等同尴尬的经历更有说服力。
那么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上面的大多都是现象结果,一种行为导致的结果。
根本的是行为。
我认为真正让人深深与之共鸣的,是无论是我们这群共情的局外人和波奇这个剧中人遇见问题都会下意识做的那个行为————逃避。
对问题下意识的逃避。
无论她的想象力多么的丰富,内心活动多么精彩,都有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
她都在第一时间选择了逃避。
这种逃避是怎么来的呢?
我认为是来源于对自己的不自信。
不自信导致天然的认为自己成不了事。
还没有迈出一步就感觉自己做不好之后会怎么样,即使是好多事情就是临门一脚的事情,有这充足到甚至超标的准备,就是差你迈那一步的开始。
但就是跨不过那道坎
作为吉他英雄,在虹夏找吉他手的时候,她已经累计练习了六千多个小时(365天x6小时x三年),根据“一万小时定则”(在一件事物上花费时间超过一万小时就是这个方面的大师),她是几乎要到这个行业的大师级别了,可是她还是没有迈出那一步。
明明肤白貌美,是四人组里最好身材的波奇,却是最不敢打扮的那个,在虹夏喜多的连环攻势下穿上jk,即使很可爱也不接受这样的自己。然后最后在某一个时间点,又突然后悔自己的土气打扮,羡慕喜多虹夏的“女子高中生”感觉,以及他们身上好闻的气味(什么痴汉)
种种的例子太多了。
在自己臆想的重重关隘中,逐渐失去信心,迷失在迷惘与渴望的河流中。
于是最后波奇表现出来的,表面是各种整活,实际上万变不离其宗,只是为自己不去前进寻找完备的借口而已。
既然不能改变,那我可以麻痹自己的嘛。
“我会提供除前进以外的一切努力。“
“这毕竟是没办法的事情嘛“。
(不过有一说一这番出产的表情包是真的多啊,一帧帧截,都快成王的宝库了。)
(快说,谢谢波奇酱。)
孤独?说实话,波奇她孤独吗?
她孤独吗?如独。她真孤独吗?如独。到底独没独?
如独。
这不是纯玩梗啊,她是真的让人感觉“如独“。
外人来看,家人朋友乐队前辈,一群爱她的人在她周围,
所以她真的孤独吗?
如独。
在我们印象里真正的孤独最起码都是类似凉那种,总是单单的一个人。
但实际上我认为凉是乐队这群人里最不孤独的一个。
她内向,在人少的时候也能悠然自得。
或者说不能说也,人少的时候才是她悠然自得的时候,才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人少并不等于孤独。
真正的孤独可能就像是波奇这种。
在爱与温暖的人群当中,周围都是世俗意义上被认为是很贴心的朋友亲人。
但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帮不了波奇。
通常情况下她们不会想到波奇本人的想法。
即使想到了,也不可能完全的感同身受。
即使稍微的感同身受了,怎么让她走起来也是个问题。
所以说你能说她身边的这群人做错了吗?
不,并没错。
她们使出了她们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安慰与陪伴。
因为在她们认知里面,遇到身边人看起来很失落的情况时,这么做往往是对的。
只不过波奇的这种失落是特殊的,根深蒂固的。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她亲人朋友的做法。
当然,它确实解决不了问题,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在拖延问题。
问题不解决,就只能永远社恐,永远孤独。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孤独。
社恐?社恐是病吗?
我始终觉得社恐是一种现象的总结。
社恐不是病,也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生社恐的性格(完全社恐)。
每个社恐的人,其实都是表面虚假的社恐。
因为存在某些不为人知的恐惧,因为恐惧而幻化成每个人千变万化的个人问题。
最终表现出来的模样,就是被称为社恐的模样。
“是不善交流支支吾吾的人,是说话很少的人,是遇见人会下意识眼神回避的人。“
只是表面现象的总结,只是看起来的现象被叫做社恐。
但每个人天生都渴望交流。
就像波奇,看起来是社恐,但是她内心是渴望交流的。
她不是天生就排斥交流的,不是天生就对交流充满敌意,对甜甜的恋爱,青春的气息种种美好的东西嗤之以鼻充满恶意的。
她也想“大放情怀”,也想’青春一把“。
狂热到幻化出来另外一个人格——无敌炫酷吊炸天的狂热派对爱好者万恶现充波奇!
社恐的人像是生病了的孩子,精神萎靡不振,内心却都渴望着病房白花花灰蒙蒙之外的风景。
和煦的阳光,温润的微风,说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倔强不羁的活动着的昆虫。
以及其他温热的一切。
但是她生病了。
她不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样,在阳光下奔跑,大口的呼吸着生命的气息,挥洒着生命的活力。
但她心里亘古的期望着一个东西。
它像午夜的雪花,像未读消息的提醒,像远处旧灯塔忽明忽暗的亮光。
像温热的一切
可是,或许是昨日的伤口隐隐作痛,或许是尘封的记忆沙沙作响,在前行的路上,渐渐步履蹒跚。
“我多想和xxx一起做xxx啊。”
“要是我能够再xxx一点就好了。”
“Xxx做的那么好,我能行吗?”
”是啊,要是xxx该多好啊。“
可我迈不出那一步啊!
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最终只能变得像个社恐一样社恐。
我多想靠近这,温热的一切啊。
可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另一个我?波奇的成长需要很多东西。
诚然,朋友的温暖是很大的一部分因素。
来自同伴的“拥抱”,有时候真的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精神支柱,每每回想起都会心生暖意。
但是我更认为,自助者天助。
就像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波奇,只有波奇是她自己。
最能引导她走出自助的那一步的人,才是她成长路上对她帮助最大的人
当然,乐队同伴的暖意和善意的引导,为的也都是那一步。
但和上面所说一样,它的引导对波奇这种情况来说不够有力。
我认为在波奇成长路上,最有力的指引者,不是其他的三小只和波奇的家人们,而是那个酒蒙子——广井菊里。
忘了,前两天还借我钱来着(狗头.jpg)。
她才是最能和波奇感同身受的人物。
学生时期的菊里也和波奇一样自卑敏感又害羞,也是总是在行动前就害怕会一事无成,做前就害怕将事情搞得更糟。
也曾经和波奇一样做出除改变之外的一切行为。
菊里最终通过喝酒壮胆,迈出了这一步。(好孩子别学啊)
一瞬间,我好像从波奇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菊里。
可能菊里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吧。
她带着波奇在街头表演,之后又在自己的live演出后到后台和波奇谈心,传授经验。
这些都犹如广井菊里的一瓶瓶烈酒,浇在波奇稚嫩的心灵上。
火辣辣的,又含着一点莫名的勇气。
比起被称为神回的第八集吉他英雄救场的帅气蜕变和被吹爆的最后一集空镜头结尾的真实日常感,我个人更喜欢的是第五集波奇和菊里街头的卖票演出。
看起来平常的街头演出,实际上好像对过去的自己的劝导。
或者说,拯救。
菊里将自己亲历积累到的宝贵经验,极其精准的切中的波奇社恐问题的根本矛盾。
直接就告诉她:没有敌人,一切恐惧都来自于自己。
并在背后慢慢推着波奇向前走
像贝斯的低音托着吉他的高音一样,托举着陪伴着波奇,让她迈出这一步。
点出问题所在后,在背后默默支撑。
让她有种被希望怀抱的感觉,让她有迈出第一步的底气和欲望。
把她从自卑的焦虑泥沼中托出,直面恐惧。
让她认识到:
原来根本没有敌人。
真正的阻碍从来只有我自己。
也许我可以迈出那一步。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死亡”,是一个简单到让人恐惧的字眼。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能湮灭你所拥有的全部东西。
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能凌驾死亡之上存在。
所以,面对困境时的一切一切的悲伤,痛苦,绝望,都不如“死亡”带来的恐惧更加彻底。
没有任何一个另外的词语比它更加的震撼有力。
它可以很有代表性的,代指生活的一切挫折。
每个人都有自己,挫折,也面临着自己的“死亡“。
与社恐而言,他们的“死亡”很简单。
一次丢脸的尝试,几乎就可以被宣判”死亡“了.
于是做着一次,失败了,就终生不再尝试。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就像波奇初升高中时,尝试和别人交流音乐,但是嗓子长时间不说话,关键时刻卡壳了,于是后来就没有再次主动尝试过。
与社恐而言,这就是他们面临的“死亡“。
这时有人就会嗤笑了:“他们这都哪门子苦难啊?还整个“死亡“,太可笑了。“
“哈哈,“死亡“,真幼稚。”
。。。。。。
想起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胡波导演的《大象席地而坐》。
历经了时代阵痛的磨难,体验了一遭轻重不一的险恶与薄凉后,一群陌路人最终走在了一条路上:去满洲里,看一只会坐着的大象。
“只要到了满洲里,看到那只大象,或许能改变什么。“
“这是我这辈子听过的最好笑的笑话,满洲里,那有只大象,它,它整天在那坐着“
没有别的理由了吗?
没了。
只是因为这只大象会坐着。
有时候,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那只大象,是聚集在这的这群人生活中最后的希望。
可是在马上上路时,其中一位老人选择了退出。
他口中心中都振振有辞:”去了又能怎么样?去了也不能改变什么,就是折磨身心的徒劳之旅而已。你们年轻,你们不知道,最后都是一个样……”
可老人也知道,回头的代价。
回头,是回到不属于自己的自己家里,是被儿子明尊暗嫌的寄人篱下,
是不久之后一眼到头的昏暗拥挤肮脏的时光,
是融入在一张张无神皱张麻木的脸中,慢慢淹没,慢慢失去作为生命最后的活力与尊严,
在交杂着恍惚惋惜与祭奠的白花花中,在他生平中为他举办的最大的酒席中的无力的离去。
你不是要成熟吗?不是要狠狠批判这种“无病呻吟“吗?
这种呢?足够“成熟“了吧?
还会去批判幼稚吗?
波奇的“死亡“,在一些人看来,或许是无病呻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那么你所谓的成熟的的“死亡“呢?面对这些比你更悲惨的人眼中是不是也是无病呻吟?
总有比你更痛苦的人,总有人比你的“死亡“更加惨烈凄厉。
比较谁是“痛苦之王“?这种比较貌似毫无意义。
(只是对于一些假冒,消费和不尊重社行为的简单控诉)
当然,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老人最后还是去了满洲里。
只因为青年拉住他所说的那三个字:“去看看“
是的,去看看。
试试,万一不坏呢。
终于,路车邻近了装着那只奇异大象的地界。
在凌晨黑夜的幕布中,在苍茫背景中略显单薄的车灯中,在孩子大人的嬉闹和攀谈中,一个声音传来。
一声嘹亮的象叫。
如同金鬓马的嘶叫,如同墨麒麟的怒吼,撕碎了现实与理想的分界。
人们停下活动,聆听着这愤怒的控诉。
有什么东西,在他们的心脏里的东西,与这声啸叫共振同频。
那对于生活的愤怒,热情与渴望,对“死亡“的不满与控诉。
他们并没有白来。
这部电影也好,孤独摇滚也罢。
它可以说是时代下被裹挟的一群人的故事,可以是波奇们的故事,可以是社恐们的故事,
这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不在乎你到底是用了哪种艺术表现形式。
它们体现的都是对苦难,对“死亡“应抱有的的态度。
无论你的痛苦几何,无论你的处境几何。
重要的是走出去,不是谁更值得走出去。
这些作品也让我们不禁问到:
为什么我们年龄越来越大,知识越来越丰富,社会阅历越深,心理却越来越闭锁了呢?
为什么我们总有千奇百怪的理由,让我们被囚禁着,被束缚着,不得如愿。
所以,去看看。
无论是何种“死亡“,无论是何种程度,我们都应该去看看
再去拟造所谓的没有办法的黑暗,
再去虚构似乎彻底无力的现实,
再去创造条件般创造出一座扼杀自我前进的牢笼,
也终究比不过那三个字的赤诚。
‘去看看“
短促,但有力。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万一成了呢?即使不成,那成不了的“死亡“真的重要吗?
试一试,看一看,万一呢?
也许你可以无视死亡。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
也许我们都可以无视死亡。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官方MV
【汪峰x孤独摇滚/ MAD】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 (自制MAD)
后言
孤独自卑时,是音乐拯救了我,是摇滚拯救了我。
抗争,不羁,肆意的绽放
这些都是常年蜷缩在青春角落里的我最渴望的。
因为孤独,所以摇滚,因为摇滚,克服孤独。
偶然间,瞥见了出炉的十月新番
《孤独摇滚》
刹那,眼泪决堤。
我觉得,我们有缘。
我们确实有缘,多么有缘。
因为遇见了它,我最终决定拿起吉他。
唱起了那些不知道为什么的歌
这是多么稀里糊涂的开始。
却也还在断断续续的坚持着。
日子很长,走着总比站着强。
感谢孤独,带给我敏锐的感觉;感谢摇滚,带给我精神的倔强。
更感谢孤独摇滚,让我看见曾经的自己,拿起了那把破吉他。
再次拾起曾经那个倔强有力又陌陌柔情的灵魂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
MAD介绍摘抄:开端是在2022年。
2022年8月,汪峰老师新专辑《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上线。
2022年10月,《孤独摇滚》开播。
碰巧的是,我都没有第一时间去接触它们。而又在2022年的最后几天,近乎同时接触了它们。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和汪峰老师的诸多作品一样,是能在绝望中迸发出希望的作品,高潮部分,宝贵的嘶吼声一出,潸然泪下。
《孤独摇滚》,似乎让我看见了那个多年前蜷缩在青春角落中的自己,那个游离在希望与恐惧间隙的自己,深有感触,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多刷的动漫作品。
于是,将这两部作品联结的思绪在心中萌发。
但因为各种原因,各种借口,各种理由,一直拖着。
作品本身的感动依然萦绕在心头,随时间发酵,逐渐强烈醇厚。
终于,排除了一切阻碍,开始了创作。
也才发现,原来,从来没有阻碍,也从来没有“敌人”。
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
【这篇文章,送给我自己,送给小波奇们,送给在看的每一个有缘人,愿我们都能无视”死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