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收支不抵”传言背后的忧虑
王传涛
10月25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谈及“6个地区医保基金收支不抵”的报道时表示,该报道有一个误读,是计算方法的问题。根据计算标准和6个省区核实,只有天津目前不在6到9个月的标准内,北京、湖北、贵州、重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个地方,都在基金6到9个月的合理支付范围内(10月25日澎湃新闻)。
“医保收支不抵”是一个让人后背发冷的消息。事实很明显,当下我国的医保制度在覆盖面上超过了95%,实现了概念上的全民医保,但全民医保背后却仍然有诸多的怪现象,如“看不起病”等。倘若在这个时候就出现“医保收支不抵”的现象,当老龄化社会逐渐加剧,医保基金会不会进一步亏空?医保又何以实现保障?
人社部对于“多地医保收支不抵”的报道进行了否定,这或许能平复许多网友的焦虑。但实际上,即便是仅仅天津出现了收支不抵,其他省市也并不意味着安全上岸。现在是天津,下一个可能就是其他直辖市或是其他东部省份。而且,许多机构已经给出了类似于此的预言。比如,清华大学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最新的一项测算显示,中国的卫生医疗总费用增长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快速增长,具有指数式增长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将由目前的3万亿增长到2040年的273万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缺口将在2024年全面出现。
坊间的说法,有时并非空穴来风。在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过度医疗与小病大治等现实的逼迫下,在全民医保已经实现、扩缴面空间不大的现实中,医保基金出现地方性的收支不抵甚至赤字,都属正常。如何避免这种过早的收支不抵以及赤字现象,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医保基金“开源”的空间已然不大。一是现在城乡居民缴纳的医保数额每年都是在增长的,对此广大城乡居民已经颇有微辞;二是全民医保的实现,已经结束了医保扩保带来的红利时期。因此,解决医保收支问题的关键当放到“节流”层面上。
关于“节流”,也就是压缩整个社会的医疗费用,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近20年以来,医疗成本的增长每年都保持在17%以上,远远跑赢了GDP增速以及收入增速。因此,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继续遏制过度医疗、小病大治现象,这与公立医院正在进行的改革、分级诊疗等关系密切,更与医院去营利化、去产业化息息相关,否则,再多的医保基金,也无法填满以逐利为目的的医疗产业。
需要说明的是,医保开支的节流,不是削减医保的福利属性,而是压缩医疗产业的利润空间。医保基金,更不应该是一个“省钱过日子”的行当,只有“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才是最合理的状态。因此,当下医改的任务仍然艰巨,既要解决基金的收支平衡问题,又要提升医保福利,彻底解决看病难与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