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上海报道(记者 张仲超 文/图)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8月合约就将到期,或将不再续约。记者致电该店负责人,回复说等候上级领导通知。这也意味着,这家30年老店很可能关闭在上海的最后一家门店。
(资料图)
在不少上海人眼中,太平洋百货是上世纪90年代魔都最红的商场之一,很上档次,当时店里经常播放的歌曲《宝贝对不起》还引发一连串都市传说。太平洋淮海路店也曾经是年轻人“约会逛街的胜地”。
随着新消费潮流涌现,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推陈出新,太平洋百货渐渐失去霸主地位。2016年底,太平洋淮海店租约到期后不再续约;2020年,太平洋不夜城店也在租约到期后交还业主方;如今,太平洋徐汇店也很可能面临同样命运,令不少人感到唏嘘。
图为上海浦东新区康桥新田360广场为老人儿童提供的设施。
其实,不只是太平洋百货,在上海,许多老牌百货都面临同样的命运。2020年,运营了17年之久的巴黎春天百货虹口店在疫情冲击之下关门结业;百联集团运营的百货品牌“百联东方商厦”嘉定店于2020年底正式结业;2022年,上海有超40家百货商场分别发文告别;2023年1月31日,在南京东路开了26年的置地广场也停止运营。
仅仅是因为疫情吗?其实,商场形象老化、运营策略保守不变和入驻品牌缺乏吸引力,是这些老牌百货在近年来接连走上关门之路的主要原因。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百货业态的发源地。上海百货业的始祖,就是南京路四大公司之一的先施百货公司,它诞生于100多年前的1917年。改革开放后的1995年,上海又诞生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大型百货商厦——浦东第一八佰伴。而如今,伴随着实体商业“一大一小”——购物中心、社区便利店对百货业态的双重夹击,以及电商对店商的不断分流,百货这一实体商业的鼻祖业态正不断面临颓势。
尽管品牌方和消费者两方面对百货店都有需求,但百货业态确实到了需要突围的时候。业内的一些专家在共同探究之后提出了百货业态的突围之道。
百货业态要突围,首先要找准目标市场,定位更加清晰。上海百联股份副总曹海伦说,他们现在已经开始转型,提升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品牌餐饮入驻。
上海拥有常住人口近2500万人,完全可以进行市场细分:银发族、残障人士、母婴、Z世代……定位清晰的专业、主题店能让消费者不断做回头客,一去再去。
传统百货店要突围,贴心服务也是关键。传统百货店主力客群是中年人,在美妆、服饰、小家电等领域,他们大多数仍习惯于线下消费。如今,60后、70后已经步入中老年,同上一辈相比,他们的购买力更强。同时,他们的品牌认识、商品知识以及对优质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百货要转型成功,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陈信康认为,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处在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转变的阶段,在这一变局中,服务必须变昔日的成交导向为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变你买我卖的对立为消费知识、消费乐趣的共享。“只要百货业还存在一天,加强服务永远是硬道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