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发布在知乎平台,本次编辑略有删改。
曾仕强先生确是了悟之人,他是一个真正的易学大师,他对易经的体悟我暂时难以印证,但他对论语的体悟却也达本质,这里我来印证它。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百度百科上的翻译是这样的:
(相关资料图)
⒈朱熹在《四书集注》中的见解是: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⒉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解释是: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⒊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⒋部分学者的解释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的吗?5.学过之后,还能在适当的时机来实践运用,不也很高兴吗?
曾仕强先生是怎样解释“学而时习之”呢,他说:
长期以来,我们把《论语》第一篇定位为“学而篇”,说它是没有意义的,这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最主要的就是“正名”。古代的天字是写的像“而”字,是后代把他抄错了,所以,《论语》第一篇应该正名为“学天篇”,第一篇第一句正名为“学天时习之”。第一篇的意义,说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习。要学习,首先要有目标,要有方向,不可以乱学。一个人学得正确,对自己有益;学得不正确,自然是害的。意思是,做人不管职位高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按照自然的规律,找到做人做事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才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总是述而不作,论语第七篇是述而。其实述而不作,准确的应该是"述天不作"。孔子只是老老实实地把天所垂之象引申、推广,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创作。
曾仕强先生这里的体悟采用了倒推法,他体悟后再倒推解释经典,这样不免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今暂且不论“天”字是否误抄写,我将从其他儒家经典印证“学”的本意,《四书》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的开头之语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孔子所传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以论语中的“学”就是明明德的过程,明明德也是致良知,知天命的过程,和曾仕强先生说的“学天时习之”互相印证。
当然为了不让大家迷惑,我对曾仕强先生说的“天”作些阐述,曾仕强先生说的“天”不是我们所说的天空,是百姓口中的“老天爷”,是老子眼中的“道”,是佛家的“圆觉本性”,是基督的“上帝”,是伊斯兰的“真主”,这些名所代指的是同一个本体。了悟至此,方能领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的奥妙。
再更:
有人说“学而”改成“学天”不合适,特此解释,曾仕强先生此改实见他的了悟,但确有不究竟之处,下文将引用孔夫子的话说明。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的“生而知”是知天的功夫,知天则天人合一,达无我之境界,此是上上根之学;
“学而知”是阳明说的事天的功夫,事天是天人二分的,但也是上根之学,曾仕强先生所改的“学天”对应这个阶段的功夫;
“困而学”是为解困而不得不学,虽下但也有超脱之愿,也算尚可,可算中下根之学。
唯有“困而不学”者,一生度过,无所觉醒,或无长进,或造恶业,实乃下下根之学。
由此来说,曾仕强先生所说“学天”于了悟者说有次第差别,但与无法无天之人说,确也是教化之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