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已习惯在网络上娱乐、社交、学习和消费。同时,未成年人的消费问题也日趋严峻,打赏主播、游戏充值、爱豆应援、盲盒、卡牌等消费乱象频频发生,各类侵害未成年人消费案件层出不穷。
未成年人现在的消费观是怎样的?浙江省消保委联合温州市消保委开展未成年人消费观现状调查,并邀请未成年维权小义工共同参与。据介绍,本次调查结合线上发布调查问卷和维权小义工实地线下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以7-18岁的青少年为主,共回收有效问卷1245份。
未成年消费者的零花钱来源以父母为主 消费自主且多样,但仍以线下为主
调查显示,65.86%的受访者表示零花钱来源于父母,有55.74%的人表示零花钱来源于奖学金或助学金,还有极少数的零花钱是其他方式(比如长辈给的红包、劳动换取等)获得。未成年人大多还是学生学习阶段,自给自足的能力尚还欠缺,零花钱来源还是以父母给予为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自主消费时有了更多选择,但由于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存在消费理性不足、自控力弱,容易被消费陷阱迷惑。调查显示,有77.27%的未成年人通过线下进行消费,其原因或与未成年人上学期间无法携带智能手机有关;但还是有22.73%的未成年人更热衷于线上消费。
调查显示,有51%的未成年人喜欢去商场或综合体商店消费;有36.63%的未成年人习惯在学校周边的商店进行消费,还有11.33%的未成年人将零花钱用在了娱乐场所(如电影院、游戏厅)。由于学业需求,有68.65%的未成年人会优先购买文具、文创等必需品,剩余的零用钱主要消费于书籍杂志等。有45%的人将零花钱用于零食和饮料的消费上;有22.46%的人热衷购买盲盒,只有8.16%的人会选择购买明星、动漫周边的娱乐产品。
未成年消费者欠缺理财知识
消费观存在潜在“风险”
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将零花钱用于线上电商平台购物时,有37.59%的人用在网络游戏充值;有26.91%的人还有虚拟货币消费的习惯等。随之而来正是未成年人消费问题日趋严峻,消费乱象频频发生,比较突出的有:打赏主播,游戏充值,爱豆应援等各类侵害未成年人消费案件层出不穷。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对于大额的财产的态度,有40.40%和19.12%的人选择了“存起来”和购买金融产品,但仍有30.84%的人选择“马上购买想要的商品”。只有9.24%的未成年人表示交给父母管理。
正确的消费观应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因此,面对超支所做出的行为可视为未成年人对自己做出行为负责的程度。调查显示,在零花钱超支的问题上选择“直接问父母要零花钱” 选项的比例达到了27.55%,接近三分之一。未成年人对消费欲望的把控意识差,容易被不良信贷所吸引,由此可见未成年人消费观潜在的“风险”。
建议加强“消费教育”
督促经营者合规经营
调查显示,大额消费、超前消费、线上充值等成为未成年人消费的几大问题,这也警示我们应尽早对未成年进行相关消费教育,助其养成良好消费习惯,拥有正确的消费观。为此,浙江省消保委提出以下建议:
1、在日常消费中,应以满足消费为主,不发生过度消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建议家长应学会拒绝孩子的不合理消费要求,在保证满足日常消费、学习和生活需求基础上,通过家庭理财的方式和适当限制开支,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良好的家风。
2、在校未成年人求新、求奇的意识非常强烈,对教师教育的认同度很高,建议学校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组织、金融机构等合作,利用其专业举办消费教育主题讲座和职业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同时以身边鲜活的案例,警示孩子们小心身边的消费陷阱,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消费教育”工作,把消费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大纲,使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持续性、规范化。建议相关行政部门要警示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消费者权益、产品质量、价格、广告、合同、竞争以及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守法经营。加强校园周边和食品安全管理,对盲盒、抽奖等有赌博倾向的商品,应予以严厉查处。
标签: 互联网科技 消费观 未成年消费者 零花钱来源 自主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