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校媒记者赵一飞杨紫琳袁园周钰)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落地成都的理由是多元的,正如众多“蓉漂”选择留在成都一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谋求发展,成都一直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尝试着各种可能。如今,一批又一批“蓉漂”青年扎根成都,在这座城市寻找人生的方向。
他们,留在成都
根据《青年创业城市活力报告(2021)》显示,成都位居青年创业者期望创业城市全国第2,逐新成为青年创业落地的新选择。
许亚茜大学毕业12年,毕业后她在广告公司做过策划、在电影工作室当过导演。2023年5月,她在武侯区芳草街道蓓蕾东巷的一个菜市场门口开了一家画廊。12年里她换了几份工作,辗转几座城市,最终还是留在了成都。
今年是许亚茜留在成都的第11年。将“画廊开在菜市场”的选择并不多见,但对她来说“是件一直想做的事”。“艺术和生活应该相互滋养和成就,不要让艺术变成一个高高在上,很有距离感的东西”。许亚茜说。
第一次踏上成都时,许亚茜刚上大二,她到成都的书店分发自己制作的独立杂志。热闹的街头、熙攘的人群、晃动的公交车、热情的市民让她对成都“一眼万年”,当即决定以后要留在成都。现在,许亚茜在成都安家,她觉得自己早已不是“蓉漂”,“成都就是我的家,我就是成都人”。
许亚茜在蓓蕾东巷的画廊。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人和许亚茜一样在成都安家,向勇也是其中的一员。2013年博士毕业后,向勇便留在了民航二所民航成都物流有限公司工作。在成都学习工作的十多年,他时常感慨“成都发展得太快了”。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向勇也在这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公司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向勇一直深耕民航行李智能装备研制,以及成果转化工作,带领团队研制出了自主移动机器人集群、旅客随身行李智能处理、行李空筐自动处理、行李全自动装载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航智能化装备产品。
创新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生命力,自带创新基因的青年人为这座城市注入活力,梦想遍地发芽。
吴浩的创业梦便生根于此。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吴浩进入成都某研究所任职,毕业后便留在成都创业。当看到无人机飞入敏感空域导致公共财产损失的案例后,吴浩敏锐地意识到,对无人机的管制极具市场潜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时年29岁的吴浩创立了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低空安全管控(无人机反制)领域,以“让蓝天更安全为使命”。
同样,成都也给了香港青年张谨航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高中毕业后,由于没能达到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演艺学院的录取条件,张谨航只能将自己的音乐梦暂时搁浅。这之后,餐厅服务员、夜间搬运工、社工他都尝试过。直到和就在四川音乐学院读书的表弟交谈后,当年的音乐梦再一次被点燃。
时年22岁的张谨航辞去香港的工作,一个人前往成都参加艺术生考试集训。陌生的城市,语言不通、与同学的年龄差距都让张谨航感到压力,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群热情的成都人,“感觉这里是个特别包容的地方,大概一个多月我就学会了四川话。”张谨航说。
最终,张谨航拿到了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并在毕业后留到了成都,“和别人合伙开了一家琴行,还独立经营了一家音乐工作室”。
张谨航作为嘉宾参与川港青年香港回归25周年活动。受访者供图
何以成都
为什么选择成都,每位“蓉漂”都有自己的答案。
许亚茜因为“眼缘”留在成都,而将画廊开在蓓蕾社区,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画廊开在菜市场的入口处,正对面是菜市场的一个垃圾站点。正式开业前许亚茜想布置画廊对面的墙壁,但门口的垃圾桶怎么处理让她发愁。
在接到许亚茜的反馈后,蓓蕾社区书记张晓静和同事立即协调菜市场垃圾投放、清理的时间,同时保证垃圾桶周围的干净和整洁。开业当天,垃圾站点摇身一变为“艺术站点”,吸引了不少过往居民。而来自社区的守护不仅存在于开业当天,菜市场商户、社区居民都用心守护着这位“新邻居”,也享受着“新邻居”给社区带来的变化。
站在店门口张望的清洁工阿姨被许亚茜请进店里,阿姨站在画前发出“好美啊”三个字的赞叹;穿着汗衫的社区大爷走进店里,和许亚茜聊画作,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小画廊和社区的故事徐徐拉开帷幕,许亚茜的梦想正在这里生了根。
如果说许亚茜留在成都的理由是“缘分”,商业分析师周易选择“蓉漂”则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根绝四川省统计局核定,2022年成都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779.51亿元,占成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4%。在周易看来,商业分析师主要服务于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在成都的发展前景是她最看重的。
“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成都有分部,生活成本比北上广低一些,这是我选择成都的重要因素。”周易表示。
包容、不排外、环境宜人、西南地区战略中心地位则是向勇的成都关键词,也概括了他留在这座城市的原因。博士毕业后,向勇到民航成都物流技术有限公司应聘,公司致力于在“国产化、自主化、打破垄断,填补市场空白”几个方向努力,而这样的发展方向与向勇对自己的规划不谋而合。“我看准了公司的未来”,向勇说。
除了“蓉漂”的主动选择,成都与“蓉漂”间的双向奔赴从未停止。
向勇在成都享受到了7.2万元的人才补贴,购买了当地的人才公寓,并且享受了十万元的优惠。人才交流活动、青年联谊活动的举办,为“蓉漂”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人才交流活动中不同企业可以互通有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咨询和平台,还有针对青年解决单身问题的联谊会。”在向勇看来,“成都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状态,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各个市、区(县)都在落实,这一点感触很深。”他说。
刚刚创业时,无人机反制行业在国内还未兴起,“研究先于市场,缺乏少市场反馈,市场关注少都是现实难题”,吴浩表示。面对现实难题,吴浩并不是单兵作战。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省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四川省重点关注的扶持的产业之一,吴浩和团队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场地补助等多项优惠政策。
吴浩作为83棒火炬手参加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成都站火炬传递。受访者供图
而在创业青年张谨航看来,“相比于香港,成都的文娱产业还处在增量时代,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这条赛道还有很多空间等待着被发掘”。
在青春之城,逐梦未来
许亚茜不是个例。蓓蕾社区书记张晓静介绍,社区一直在扶持青年创业者走进蓓蕾社区。“我们在做老旧院落的改造,就联想到温州曾有利用菜市场打造文创街区的先例,先引进一些做文创的商家,后续就会形成一定的氛围。”张晓静表示,社区期待“将老街道的韵味变现,吸引更多年轻人生活在这里。”
工作之余,向勇最大的乐趣是打篮球、看电影,“带着老婆、孩子逛公园,在周边城市旅行”。作为公司篮球协会的会长,向勇和协会的成员每周都有固定的篮球活动时间。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将运动热情带给了向勇,“大运结束以后,我们在很长时间都能享受到大运会带来的福利”。
吴浩将成都比作“不占股份的天使投资人”。他和团队也在这样的扶持下逐渐成长,团队被认定为四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降鹰”反无人机系统获得了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认定,吴浩本人也获得了“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现在,吴浩的团队已有60余人,大部分成员均来自四川本土高校。在他看来,成都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才。“成都是一座可以兼顾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是一座可以梦想实现的城市。”吴浩说。
现在,张谨航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川港青年创新创业社区执行委员,致力于为来川香港青年提供交流、创业的平台。张谨航希望能有机会帮助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在成都追逐梦想”。
从被歌词“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吸引,到“蓉漂”在成都安家,越来越多青年人入住成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增添活力。《成都青年发展报告2022》显示,2019-2021年,成都在校大学生数量从97.2万人增至110.2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居全国第4。“蓉漂”人口达683.49万人,并呈现多来源化趋势,成都对一线城市和地区青年吸引力增强。
“这里容得下诗意和远方的灵魂,这里容得下吃货与玩家的肉体,这里就是成都。”成都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内的文化墙上这样写道。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