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不明朗的前景,贸工部不排除一些季度可能出现环比萎缩,但不认为新加坡今年会陷入技术性经济衰退。
经济活动在2020年因为疫情几乎停顿,因此2021年的增长异常强劲。到了2022年,这个增长便放缓到较实际水平。今年,随着解封以后的报复性消费逐渐消退,经济增长得靠真实力。
无论如何,在经济周期中,升势结束后就会进入衰退期,直到跌势见底才会开始又一段新的增长期,涨跌是必然现象,衰退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资料图)
技术性衰退的概念,由经济学家希斯金(Julius Shiskin)在1974年提出。他认为健康的经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张,当GDP连续两个季度收缩时,就表示存在严重的潜在问题。这个定义多年来被人们广为采纳。
这些外部冲击,已经体现在4月份的贸易与制造业数据。
4月的非石油国内出口(NODX)连续七个月萎缩,萎缩幅度从3月的8.3%加剧至9.8%。其中,电子出口连续九个月萎缩,3月同比萎缩22.3%后,4月再减少23.3%。非电子出口也连跌七个月,跌幅从前一个月的4.7%扩大至5.8%。由于至今的贸易表现比预期差,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下调全年NODX展望,预计将萎缩8%至10%。
我国第一季经济数据令人担忧,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放缓至0.4%,远逊于去年第四季的2.1%,经季节性调整后,环比萎缩0.4%。根据定义,若连续两个季度萎缩,便陷入技术性经济衰退。
这回会不会再陷衰退,主要取决于外部因素,如全球电子业的表现、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状况等。发达经济体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下滑将打击新加坡的制造业活动,而电子产品占我国制造业产出的四成。
当人们预期下来的物价会上升时会提前做准备,结果就真的出现预期中的通货膨胀。同样的,当人们担心经济会衰退的时候可能提前缩紧腰带,搞不好到时经济就真的衰退了。所以我们不能不把技术性衰退当一回事。
贸工部认为接下来的外部需求将变得疲弱,除了先进经济体预计放缓,电子业的下行周期也可能比预期更严重和持久。与此同时,美国银行业危机持续发酵导致全球金融条件收紧、乌克兰战争没完没了,加上大国之间地缘政治局势紧张,都构成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虽然最新的4月份数据,都指向我国经济有陷入技术性衰退的风险,但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只能按当前的情况设想不同的情境,猜测未来会怎样发展。世事无常,未来未必依据预设的情境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微差,蝴蝶效应就会改写整个故事,所以才会不断有黑天鹅的出现,所以也无须过度担忧经济是不是要衰退了。
我国经济高度依赖贸易,贸易额是GDP的三倍,因此全球需求放缓很快就会反映在经济数据上。
今年至今已公布的经济数据基本上是悲观的,反映了后疫情时代真实的经济概况。
确实,当我们在读着负面报道的当儿,那些每人最低消费四五百元的高档餐馆座无虚席,还须提前两三个月预订,感受不到新闻报道中的悲观情绪。毕竟,当GDP收缩时,并非每个行业都在萎缩。例如在上个季度,制造业环比萎缩,但住宿业却有不错增长。
新加坡上一次出现技术性衰退是2020年第二季,全球经济因冠病大流行遭遇巨大冲击,我国经济活动在疫情阻断措施期间几乎停摆两个月。
新加坡在4月份对中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少了10.6%,是自2021年8月以来首次萎缩,说明了中国经济在重新开放以后,并未提振新加坡的出口活动。如果中国经济下来的复苏没有如预期般给力,那么新加坡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停滞不前或陷入技术性衰退的可能性很大。
一部分人不把技术性衰退当一回事,因为它并不等于实质性衰退。他们质疑只用GDP来判断经济盛衰不太准确,应该综合就业情况和工资增长等指标。
雪上加霜的是,通货膨胀率仍然居高不下,4月份核心通胀率持平于前一个月的5%,整体通胀率稍微上升至5.7%,双双高于市场预期,加大经济衰退的风险。通胀猛如虎,去年,我国居民雇员名义工资增长虽然创10年新高,达到6.5%,但在计入通胀以后,实际薪金增幅只有0.4%,是2012年负增长0.4%以来的最低实际增幅。
另外,4月份整体制造业产值也连续第七个月下滑而且跌幅扩大,同比滑落6.9%,大于3月份下跌3.8%,并超出经济师预期的4.5%萎缩。制造业等外向型行业表现疲软,要靠旅游业等其他服务领域支撑经济增长可能不够力。
比较让人担忧的是,原本可能只属于定义上的衰退,最后会导致人为的实质性经济衰退。比方说雇主以技术性经济衰退作为裁减人手、抑制工资增长的理由,这么一来就可能影响就业与消费了。
标签: